警惕的雄性麋鹿。
孙小虎给母鹿准备营养餐。
麋鹿在打闹嬉戏。
山中草木绿了,麋鹿开始觅食。
编者按:
麋鹿是中国特有且曾野外灭绝的珍稀物种,在我国持续的迁地保护与种群恢复工作下,数量逐步增长。2024年9月,宁夏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江苏大丰引进17只麋鹿,试图在海拔2600米的高寒山地建立新种群。历经7个月的艰难适应,麋鹿不仅成功越冬,近日,顺利诞下4只幼崽,实现我国麋鹿保护版图向北延伸的重大突破。
5月9日清晨,海原县最低气温仅有5℃,距离县城7公里的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更是寒意逼人。阳光穿过山谷,仅存的热量很快被凛冽的山风带走。在层峦叠嶂的黄石崖沟深处,寒风更加刺骨,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万山管理站站长孙小虎和黄石崖护林点负责人马效忠依然坚守在山顶,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远处的麋鹿群,一站就是3个多小时。
“我们必须尽快找到‘瑞安’。”孙小虎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它是我们这里诞生的第四只麋鹿幼崽。虽然我们知道它已经出生,但至今还没亲眼确认过它的存在。”作为马万山管理站站长,孙小虎和其他7名同事肩负着守护这群麋鹿的重任。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2024年9月26日,是孙小虎难忘的日子。当天傍晚,17只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里而来的麋鹿终于抵达宁夏海原南华山。这些珍贵的“江南客人”被安置在预先规划的黄石崖沟引种野化放归区——这正是马万山管理站的辖区。
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宣教科科长虎卫军介绍,麋鹿是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濒危等级列为野外灭绝。20世纪初,麋鹿在我国本土灭绝。1985年以后,我国从英国先后引回麋鹿77只,在北京南海子和江苏大丰进行回迁放养,开展野外增殖扩繁研究。截至目前,中国麋鹿种群已经扩大至1.2万余只。
“近年来,我国通过迁地保护逐步恢复麋鹿野外种群。”虎卫军说,“内蒙古大青山等地已率先实现麋鹿北方野化放归。而我们这里的环境更为特殊——高寒山地,冬季积雪期长、气温低,与南方湿地生境差异巨大。麋鹿能在这里实现野化放归,标志着麋鹿迁地保护工程在宁夏取得了重要突破。”
孙小虎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这位在南华山工作近30年的老护林人说:“黄石崖沟引种野化放归区位于南华山自然保护区中北部,东西宽约2千米,南北长约3.5千米,总面积10935亩。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大量可供麋鹿取食的植物。水源充足,主要由泉眼水、冰雪融冻水、地表径流水和地下水构成,形成天然的湿地环境,是麋鹿理想的栖息地。”
“还真是‘角似鹿、脸似马、蹄似牛、尾似驴’的‘四不像’。”当亲眼见到这些传说中的“四不像”时,孙小虎更加喜爱它们了。为确保它们适应新环境,保护区做了充分准备:打造野化放归保护措施、安装高清红外摄像监控设备1套、布设20台红外相机。考虑到当地严寒漫长的冬季,还专门修建了麋鹿冬季避难所和饲草料棚。
“虽然准备充分,但我们要明确身份——是‘护鹿人’,不是‘养鹿人’。”虎卫军说,“科技手段让我们既能‘放手’又不‘失守’。我们既要保障麋鹿种群繁衍,帮助它们适应严寒气候,又要避免过度亲近影响野化进程。”
为了照顾好这些珍贵的“江南客人”,孙小虎和黄石崖护林点负责人马效忠甚至把铺盖搬到了值班室,连续值守半个月。“那段时间,我们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生怕出一点差错。”马效忠回忆道,“就盼着能亲眼见证麋鹿适应这里的环境。”
小麋鹿降生,保护区野化繁殖获突破
4月29日破晓时分,监控室突然响起警报。孙小虎冲进机房,屏幕上的画面令他热泪盈眶:晨雾中,新生幼崽正蹒跚吮乳,母鹿温柔舔舐胎衣。此后10天,四声初生鹿鸣接连划破雪山寂静。
“为确保麋鹿种群健康,我们和东北林业大学开展了深度科研合作,该校博士生团队长期驻点,开展疫源疫病监测及行为学追踪。经过适应性驯养后,麋鹿已经基本适应野外种源迁育地的环境。同时,在野外放归时,我们时刻关注它们的活动情况。在红外相机配合下,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巡查,持续监测麋鹿的活动范围、健康状况及种群动态,随时做好野外救助工作。”
经过7个多月的适应性驯养,这群麋鹿安全越冬,4月29日开始陆续诞下4头幼崽。保护区为它们取名为“瑞祥”“瑞和”“瑞平”“瑞安”,寓意“祥和平安”。“此次繁殖标志着我国麋鹿迁地保护工程在我区取得重要突破,也进一步丰富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虎卫军说。
“‘祥和平安’,每个名字都是祝福。”马效忠抚摸着监测日志上的“祥和平安”四字憨笑着说,“南华山以前差点变成荒山,别说鹿,兔子都少见。现在生态环境好了,连麋鹿都能安家生‘娃’了。”
虎卫军也回忆起南华山的变迁,早年林木遭受大面积砍伐,20世纪90年代前还被当作牧场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华山的植被逐渐退化,最终成了一座荒山。经过30多年的生态修复,现在森林面积近10万亩,覆盖率达30.7%,植被覆盖度达95%以上。“2020年以来连续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栽种云杉、白桦等原生乔灌木树种,截至目前,已达500余万株,成活率达85%以上。”虎卫军说。
“此次成功繁殖验证了南华山生态修复的成效。”虎卫军表示,“新生幼崽将纳入野外种群监测体系,通过卫星追踪掌握其活动规律,为麋鹿保护积累关键数据。”
寻找“瑞安”,完成“祥和平安”拼图
但眼下有个难题困扰着保护团队。“我们知道‘瑞安’已经出生,但因为母鹿产前会寻找隐秘草丛生产,幼崽出生后还有‘三天隐蔽期’,‘瑞安’降生在监控盲区,我们还没找到它。”孙小虎解释道,“其他3只的生产过程都被红外相机完整记录下来了。”
在10935亩的保护区内寻找1只藏在草丛中的小麋鹿,犹如大海捞针。孙小虎在值班室仔细分析电脑上的监测数据,试图通过“瑞安”妈妈的活动轨迹锁定大致位置。“红外相机能帮我们更好解决这个问题,包括位置、体温、活动量等信息。”孙小虎说,“去年冬天就是靠这个系统及时发现了一头麋鹿的异常情况,并及时施救。”
确定大致方位后,孙小虎让技术员用无人机侦察,自己则和马效忠徒步搜寻。3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们只看到其他3只幼崽跟着母鹿在晒太阳。“不对!”孙小虎突然意识到,“大鹿只有16只,‘瑞安’的妈妈不见了!可能发现了我们,担心孩子的安全,这会儿回到了孩子附近。”7个月的相处,让孙小虎已经很了解麋鹿的习性,迅速作出了判断,立即让技术员锁定“瑞安”妈妈的位置。
十几分钟后,无人机在沟南侧的水源边发现了目标。当孙小虎和马效忠翻过两个山头,终于看到正在吃奶的“瑞安”时,激动地给虎卫军报喜:“‘瑞安’找到了!”
望着这温馨的一幕,孙小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这些麋鹿在这里安居,开枝散叶。”
“未来这里不仅是麋鹿的家园,更将成为科研、科普与生态教育融合的示范窗口。”虎卫军说,“与内蒙古大青山相比,这里的积雪环境与山地生境更具独特性,其经验可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物种保护提供参考。”
夜幕降临,4只麋鹿幼崽跟随麋鹿群,没入山林,这里将成为它们成长的家园。
生命总能在坚守中绽放奇迹。从英国到江苏大丰,从北京南海子到海原南华山,随着麋鹿幼崽“瑞宝团”的到来,麋鹿回家的故事,正在这里精彩续写。(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春 文/图)